身處戀愛中的人,恨不得把世間最美好的詞都送給心中的那個人。那么,怎樣文藝地表達那些浪漫到骨子里的情話?
婚書是指男女雙方允定婚約的文書,也就是如今結婚證的前身;闀械淖C詞也叫祝詞或祝辭,泛指在各種喜慶場合中對事情表示祝賀的言辭或文章。
婚書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中記載,當時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婚姻,男女訂婚之后,必須要用婚書登記,否則婚姻關系就不成立;闀鴮懺谥窈喩,男女雙方各持一半,這時候的婚書主要用于王公貴族。民間婚書的起源和定型是在唐宋時期!短坡伞分忻鞔_規定,男女締結婚姻,兩家需要互報婚書,宋朝《宋刑統》也明確指出,男女要想結婚,婚書絕對不能缺少。從此之后,婚書就成了古代結婚必須履行的一道手續。
作為婚姻締結的憑證,婚書古已有之,但在婚書中寫下一段美好的祝詞,是從唐宋時期就開始流傳的。按照古代傳統婚俗,男女聯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書達成主要體現雙方父母意志,因此婚書中對兩家的具體情況著墨甚多。
唐宋時期的婚書較前朝分類更加詳盡,以宋代為例,婚書分為草帖與定帖,草帖一般會直入主題,詳細地介紹男女雙方具體情況,包括家庭情況、祖上背景以及個人情況和嫁資聘才。到了定帖就不一樣了,男女交換定帖后,如果雙方家長相互滿意,這時候就要通過每人交換定帖,民間俗稱“換帖”,相當于定下了這門親事,因此內容會相對隆重,簡單提及婚姻雙方個人情況后不再贅述,另外,文風昌盛的宋朝人在文末加入了對雙方婚姻締結的美好祝愿以及對對方的肯定,這便是婚書證詞的前身。
婚書內容發生根本性變化是在清末民國之交。和舊式結婚不同在于,結婚雙方可以自愿選擇成婚對象,不拘泥于傳統禮儀,只要雙方同意,父母應允即可“定婚”。更具進步意義的一點是它取締了封建宗教色彩,否定了命相、屬相相生相克的說法,只需要到紙店或書店買一式兩份結婚證,舉行一個典禮,由結婚人、家長、介紹人、證婚人簽章,再在婚書上貼印花稅票(國民政府《印花稅法》規定,每張婚姻證書須貼印花四角)就成為合法婚姻了。此時的婚書內容也就逐漸定型,包括男女雙方個人信息、在何處訂婚,以及訂婚人、介紹人、婚書證詞。
受“男女平等、自由戀愛”新思潮影響的民國青年男女,在表達情意上也毫不吝嗇。文體之典雅、辭令之優美——那些“從前慢”的愛情與詩意,通過婚書證詞便可見一斑。
葛庭燧,www.992243.com。系山東省蓬萊縣人,年二十八歲,民國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時生;何怡貞,系山西省靈石縣人,年三十歲,宣統二年十月十三日時生。今由陸學善、楊承宗先生介紹,謹詹于中華民國三十年七月七日下午三時,在上海清華同學會舉行結婚儀式,恭請胡敦復先生證婚。嘉禮初成,良緣遂締。情敦鶼鰈,愿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結鸞儔,共盟鷲牒,此證。結婚人葛庭燧、何怡貞,證婚人胡敦復,介紹人陸學善、楊承宗,主婚人葛庭烜(吳有訓代)、何澄。中華民國叁拾年柒月柒日謹訂。
這是民國時期內容十分完整的婚書,其中證詞字句和諧可誦,還化用了具有古典象征意義的詞匯,比方說,“祥葉螽(zhōng)麟”就是指“兒孫滿堂”,“鶼鰈”(jiān di)中的“鶼”指的是我國傳說中的“比翼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只有聯合起來才能飛行。“鰈”字,是比目魚的古稱,我國《爾雅》這部最早的字典中解釋“鰈”字,說它是“不比不行”的一種魚,一定要兩條魚緊貼著對方才能行動。所以“鶼鰈情深”一詞,就是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深厚,特別是夫妻之間的感情。作為“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同義替換,“鶼鰈情深”不顯得更加精致浪漫嗎?
證詞用白話文翻譯過來大概是:婚禮禮成,一段美妙的姻緣就此締結,預祝夫妻二人恩愛美滿,互敬互愛,兒孫滿堂,心意相通,品行相當,家庭關系和睦,此后永結同心,不離不棄。
講到這里大家或許會有疑問,這對幸福的新人到底是誰?其實這對新人之間的愛情故事也印證了婚書上的祝詞,他們是真正的夫唱婦隨,琴瑟和鳴——
葛庭燧是我國教育科研工作者,是我國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他的妻子何怡貞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葛庭燧曾患過肺結核,在當時并未出現針對肺結核特效抗菌素的時代,這最后一個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據說葛庭燧當年是用四封情書,其中一封風情滿滿地這樣寫道——
“月色依然是那樣地皎潔,清風依舊是沁人的襟胸,但我卻那樣地感覺悵惘寂寞,忽忽地若有所失!哎,我再也沒有機會去按那沙沙的鈴聲了!我再也不能從那‘呀的一聲門開了’之中,看到那一張使我喜歡,使我愛戀的笑臉了!”
1941年7月7日,何怡貞與葛庭燧在上海舉行了婚禮,何怡貞與葛庭燧長達一個甲子的好姻緣就此拉開序幕。1952年10月,葛庭燧率全家來到沈陽,在一片菜地里,籌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而在那里,他為新中國培養了大批年輕的技術骨干和研究生。而何怡貞則把自己豐富的光譜學知識應用于當時鋼鐵工業急需的合金鋼與爐渣的分析,二人就這樣相守一生。
這段話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裸婚誓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妻子吳樹琴在結婚前夕記錄的“結婚通告”,內容是二人相遇相知相愛的過程。
兩人雖然相差二十多歲,卻志趣相投,漸生情愫,或許這就是吳樹琴說的“前世有緣,無法奈何”。陶行知遇到吳樹琴時,正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事業受阻、前途渺茫,境況十分凄涼?v然如此,早已對陶行知有仰慕之情的吳樹琴還是經常和同學一起前往他的避難所請教。身處惡境的陶行知依舊樂觀豁達,他教吳樹琴和她的同學書法,帶她們聽講演。“萬里長征”終于“好事多磨”,1939年,正值抗戰,二人沒什么積蓄就“裸婚”了,新房是由一座廢棄的舊碉堡稍加維修而成的,沒有張燈結彩,沒有滿座賓朋,更沒有一顆鉆戒,有的只是“丹心一顆”。
陶行知提筆寫下的是對婚后生活的期待,這是婚書證詞,也活脫脫是首情詩,他們的愛情也的確如情詩般美好。吳樹琴嫁給陶行知后便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把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輔佐丈夫教育事業視為自己的事業。為他做任何事,她心里都是歡喜的?上н@樣幸福的時光太過短暫,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發腦出血搶救無效逝世,一直守在病床前的吳樹琴悲痛欲絕。年老以后,她仍著文演說,繼續傳播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
對于他們而言,相遇是一場盛大的歡喜,比起今天許多豪華盛大的婚禮,他們的誓言更讓人動容——驚天動地的承諾,從來都不用鉆戒來證明。在這樣的情感之下,經濟可以匱乏,財富可以罕有,但感情穩固,生活依舊熱氣騰騰。
黃雪梅,江蘇省海門縣人,年二十二歲,癸亥年五月初八日申時生;李寶生,四川省巴縣人,年二十三歲,壬戌年八月初二日卯時生。今由陳秀英,丁劍鳴先生介紹,謹詹于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下午四時,在海安舉行結婚典禮,恭請姜坤先生證婚。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結婚人黃雪梅、李寶生,證婚人姜坤,介紹人陳秀英、丁劍鳴,主婚人黃楨先、李子元,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謹訂。
名人的婚書記錄著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平凡百姓的婚書,寥寥數語,也自有其感人之處。這篇婚書,據說是民國婚書證詞最流行的版本,如今也是書寫愛情誓言的經典范本。
這段祝詞文辭清新典雅,大量引用《詩經》經典詩句。“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花灼灼是桃花盛開時鮮艷茂盛的樣子,在這里借指新娘嬌美,猶如三月的桃花一般;“宜室宜家”形容家庭和順,夫妻和睦;“瓜瓞(di)綿綿”出自《詩經大雅綿》,其中的“瓞”,意為如同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因此“瓜瓞綿綿”被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兒孫滿堂,與前面的“祥葉螽麟”含義相似。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是:不同姓氏的兩家聯姻,在一起締結婚約,結成良緣,是得稱的匹配。在桃花盛開之際,正適合這地新人喜結連理,預祝將來這對新人兒孫滿堂,子子孫孫世代昌盛,F在將白頭到老的約定書寫婚書上,像紅葉題詩一樣的天賜良緣,記載于鴛鴦譜上。
喜今日嘉禮初成,良緣遂締。詩詠關雎,雅歌麟趾。瑞葉五世其昌,祥開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賓,永諧魚水之歡;ブ\,共盟鴛鴦之誓。此證!
這段婚書內容較前面幾個更為簡潔,直接是由證詞和結婚人、證婚人、介紹人組成的。祝詞中提到的“關雎”是指《國風周南關雎》,這是《詩經》中的第一首詩,以雎鳥相向合鳴,相依相戀起句,描寫的是男女戀愛;而“麟趾“是指《國風周南麟之趾》也收錄于《詩經》,此詩以麒麟比人,祝賀新人多子多孫,且子孫品德高尚,如同麒麟,百年好合,締結良緣。這兩首詩通常認為是一首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在這喜慶的日子里,祝賀兩位新人喜結良緣。用詩歌來贊美《關雎》《麟之趾》中所描寫的愛情。這婚姻的結合,祥瑞綿澤五代子孫,使其家族昌盛,并開創圣賢似的教化。希望他們日后能夠同心同德,夫妻一體,相敬如賓,永遠甜蜜,攜手共進,共赴鴛鴦一般的婚誓。以此證明。
“從茲締結良緣,訂成佳偶,赤繩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圓,欣燕爾之,將泳?菔癄,指鴛侶而先盟,謹訂此約。”
婚書書寫愛情的真諦,證詞講述熱烈的誓言。從手寫婚書到結婚證書,或許歲月可以改變這份愛情憑證外在的樣子,但隱藏在這份承諾之下的,還是那份對待愛情的無比珍視,對待愛人的無限真情。
情話慢慢說,日子慢慢過?戳诉@么多浪漫情話,你學會了嗎?建議火速收藏,說不定七夕還能用得上……
- 上一篇:2021服貿會:科技賦能文旅生活
- 下一篇:“19歲她在暗網被30萬歐元拍賣!